團扇的故事:從中國起源到日本發展,3000年的風文化與手作美學

第一章|你知道嗎?「團扇」不是折扇,而是日本的圓型固定扇

你知道嗎?「團扇」不是折扇,而是日本的圓型固定扇

固定式設計,傳遞風與藝術的道具

當我們想到「扇子」,腦海中多半會浮現那種可以折疊、便於攜帶的折扇。但在日本,有一種扇子被廣泛使用了超過三千年,至今仍在生活與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——那就是**「團扇(うちわ)」**。

團扇的特色是固定式設計,無法折疊。它的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,由一根竹柄和一片張貼著紙或布料的扇面組成。這樣的設計不但能產生穩定且柔和的風,也提供了廣大的視覺空間,讓藝術與資訊能在扇面上展現。

從浮世繪、花卉圖案到現代企業LOGO與QR Code,團扇的面貌可說是「實用 × 設計」的完美結合。不只是涼風的工具,更是一種手持的文化載體。


為什麼日本會保留這種「不折疊」的扇子?

在強調效率與便利的現代社會中,固定式、不可折疊的團扇似乎顯得有些「不合時宜」。但為什麼日本至今仍保留並廣泛使用這種扇子?

原因在於,團扇承載的不只是風,而是一種文化情感與手工精神

日本人重視「季節感」與「手作感」。夏天時使用團扇納涼,已經成為一種季節儀式;而每一把手工團扇,從竹骨、貼紙、設計到印刷,皆可見職人用心的痕跡。這種與自然同步、與人情連結的物品,在日本不僅沒被淘汰,反而越來越受重視,甚至成為設計師與品牌推廣的新選擇。


第二章|圓扇的世界之旅|古代中國、印度、埃及的「風之道具」

中國的羽扇文化:軍師、文人與宮廷之美

雖然「團扇」讓人聯想到日本,但其實「手持扇子」這種工具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中國

早在戰國時代(約西元前5〜3世紀),中國就已有使用羽毛或竹片製作的圓扇。其中最著名的例子,莫過於三國時代的軍師諸葛亮,他手持羽扇、從容指揮戰局的形象深入人心。羽扇象徵著智慧與沉著,也逐漸成為文人風雅的象徵。

隨著時代演進,唐朝與宋朝宮廷中流行使用絹面團扇,通常由仕女手持,扇面上描繪花鳥或詩詞,成為藝術與禮儀的載體。這種中國傳統的「圓扇」文化,對後來日本的團扇影響深遠。


台灣是否也曾有自己的扇文化?

說到台灣,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「風之道具」。在早期農業社會,許多人會使用芭蕉扇紙扇納涼,尤其在沒有電扇的年代,這些大面積的手搖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
而在日治時期,日本的紙扇與木柄扇也開始流入台灣,成為學生用品或政府宣導工具的一環。對某些長輩來說,那些印有日本字樣或昭和風插圖的扇子,仍是童年記憶的一部分。

雖然今天在台灣,團扇的使用已不常見,但透過設計展、職人活動或日系品牌推廣,我們重新與這項「手搖文化」連結起來


印度與埃及:宗教與權力的象徵

古埃及,扇子被用來表現王權與神性。壁畫中常可見僕人於法老背後搖動羽扇,象徵對神聖存在的服侍。這些扇子通常由象牙、金屬與羽毛製成,既是禮儀道具,也是身份象徵。

印度與東南亞地區,則常見用棕櫚葉或布製作的簡易扇,用於佛教儀式與僧侶修行。例如佛教僧人所持的**「払子(ほっす)」**,便有驅邪與清心的宗教意涵。


第三章|團扇如何在日本文化中轉化為庶民生活的一部分?


從佛教儀式 → 貴族裝飾 → 江戶庶民的夏日必備品

在日本,團扇最早並非日常用品,而是隨佛教傳入日本的宗教道具。最初的團扇被稱為「羽團扇」或「払子」,主要由僧侶在法會上使用,象徵淨化空間、驅除煩惱,屬於莊嚴神聖的儀式用具。

到了平安時代(794–1185年),團扇逐漸進入宮廷文化,成為貴族女子裝飾與禮儀的重要配件。那時的團扇講究材質與圖案,常用絲綢、漆塗與細緻繪畫製成,是身份與品味的象徵

進入江戶時代(1603–1868年),隨著印刷技術發展與庶民文化蓬勃發展,團扇從「貴族象徵」進化為「全民用品」。當時街頭充滿販售團扇的商人,設計也越來越生活化,如季節花卉、風景畫、戲劇人物等,讓團扇成為夏日不可或缺的道具與藝術品


浮世繪團扇的誕生:日本印刷與藝術的結合

江戶時代的團扇文化達到高峰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**「浮世繪團扇(うちわ絵)」**。

浮世繪是一種以木版印刷製作的圖像藝術,描繪當時的風俗、歌舞伎演員、美人圖與風景等。而將這些圖像印在團扇上的,就是「浮世繪團扇」。

這不僅是實用的納涼工具,更是身邊的藝術收藏。庶民可以用低廉價格購得畫作風格的團扇,展現美感與流行品味。

更重要的是,這些團扇也開始成為早期的廣告媒介。劇場、商店、酒造會在團扇背面印上店名或活動資訊,免費派發給觀眾與客人,形成了「扇面上的行銷設計」的概念,與現代的品牌贈品如出一轍。


第四章|為何香川丸龜成為「團扇之鄉」?與神社信仰與觀光文化的連結


金刀比羅宮與參拜文化帶動手工團扇發展

說到日本的「團扇之鄉」,香川縣丸龜市絕對榜上有名。現在日本國內製造的團扇,有超過九成來自這座城市。

這一切的起點,來自於江戶時代盛行的金刀比羅宮參拜文化。金刀比羅宮(ことひらぐう)位於丸龜市附近,是江戶時期的熱門信仰地,被視為「一生至少要參拜一次」的靈場。

每年夏天,來自全國的參拜客湧入此地,而炎熱的氣候使**「納涼用的團扇」成為旅途中實用又具紀念價值的伴手禮**。當地職人便開始在寺廟參道與周邊地區販售手工團扇,逐漸形成初步的產業雛形。


地理條件與傳統分工制度的地場產業發展

丸龜市之所以能發展成為團扇重鎮,與其天然條件與分工制度密不可分:

  • 豐富的竹林資源:可用於製作扇骨

  • 港口城市優勢:原料與產品運輸方便

  • 職人工藝文化深厚:具備長年手工製品的基礎

進入明治時代後,當地更建立起明確的分工製扇制度,如:

  • 製骨職人(處理竹材)

  • 貼紙職人(黏貼扇面)

  • 印刷職人(圖案設計)

  • 組裝與包裝職人(最終加工)

這種分工合作的製程模式不僅提高生產效率,也保證品質穩定,讓丸龜團扇可大量供應日本各地,並逐步發展成成熟的地場產業。


至今仍是日本指定傳統工藝品

1997年,「丸龜團扇」被日本經濟產業省認定為傳統工藝品,象徵其在文化與技術上的歷史地位。

今日的丸龜團扇,已不再只是納涼工具,更是一種具設計感的紀念品與工藝品。無論是參加夏祭、作為伴手禮,或是藝術裝飾,丸龜團扇都融合了傳統職人精神與現代生活美學

最近幾年,甚至有台灣旅人專程前往丸龜市「手作體驗團扇工坊」,親身感受一把風與文化的交會。


第五章|現代的團扇:行銷、設計與永續文化的共存體


你在日本祭典拿到的團扇,其實是品牌行銷工具

今天在日本的夏日祭典、演唱會或商店開幕活動中,免費派發的團扇仍隨處可見
你可能不經意地接過一把印有LOGO、QR Code、地圖或活動資訊的團扇——其實,這正是日本最經典的實體行銷方式之一

和傳單不同,團扇因為「實用性高+設計空間大」,被保留與使用的機率更高。在炎熱的天氣裡,一把團扇既能幫你降溫,也能讓你記住品牌名稱或活動訊息

對企業而言,團扇就是**「會自己散播的媒體」**。這種形式早在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廣告扇就已經出現,如今依舊歷久不衰。


傳統手作與文創設計的新融合

另一方面,隨著對工藝與在地文化的重視,越來越多設計師與文創品牌開始重新詮釋團扇。

  • 京都,「京團扇」以柄後插式結構聞名,扇面張力更平整。

  • 丸龜,手割竹骨與手貼紙工藝仍由資深職人代代傳承。

有些文創品牌會推出聯名款團扇,結合插畫家、IP角色、地方特色等元素,將這項古老的納涼工具轉化為具收藏價值的設計品與紀念品

對台灣旅客來說,這樣的團扇已不只是「紀念品」,而是一種與日本地方文化產生連結的美學體驗


永續素材:再生紙、生質油墨、天然竹

隨著全球環保意識高漲,日本也開始在團扇製作中導入永續元素,例如:

  • 再生紙:減少森林砍伐與用水量

  • 竹製扇骨:取材於可再生資源

  • 生質油墨(Biomass Ink):以植物性原料取代石化原料

這些改變,讓團扇從「傳統道具」升級為「環境友善設計品」,同時也讓許多企業與地方政府能夠在CSR推廣中使用,兼顧實用性與形象塑造


第六章|台日之間的風文化:從團扇到設計的跨國對話


台灣早期的芭蕉扇與日治時期的紙扇記憶

雖然今天的台灣人較少使用團扇,但我們其實也有屬於自己的「風文化」。

在過去沒有電風扇與冷氣的年代,許多台灣家庭會使用芭蕉扇紙糊大扇,尤其在農村與廟會場合中格外常見。那種揮動出自然風的感覺,是一種與生活、節氣貼合的節奏。

而在日治時期(1895–1945),來自日本的扇子文化也進入台灣,許多學校、政府機構甚至企業會發放印有字樣的紙扇作為宣導工具或贈品。至今有些長輩仍記得,那些寫著「注意防火」「預防霍亂」的舊扇子,既實用又具懷舊感。

這些記憶,與日本團扇的使用脈絡,其實有著意外的相似之處,也成為台日文化交流的一個歷史縮影


現在的你我,能否用團扇找回「手作」與「涼感」?

在數位化與空調普及的現代社會,我們早已不再需要扇子來「取涼」。
但也正因為如此,團扇反而轉化為一種重新連結人與季節、人與物、人與手工藝的媒介。

當你在夏日旅行時,拿起一把有設計感的團扇,你會發現:

  • 它讓你放慢步調,感受風的觸感

  • 它讓你欣賞手工印刷或繪圖的細節

  • 它讓你從生活用品中體會到文化與美感

在台灣,也越來越多設計市集、工藝展、文青品牌開始重新詮釋團扇的可能性。

或許,有一天,我們會在台灣的夏夜市、花火節、文創活動中,看見「台灣風格的團扇」隨風搖曳,吹起一場屬於在地文化與國際對話的微風


總結|團扇是一種文化的傳遞,不只是「風」的工具

從古代寺廟的儀式用具,到今日夏日祭典的宣傳媒介,團扇在日本已經歷超過三千年的演變。它不僅是一種扇風降溫的工具,更是一面凝聚了工藝精神、生活美學與文化記憶的載體。

它的名稱本身也蘊含文化深意:

  • **「うちわ」**在日語中源自「打(うち)」與「羽(は)」,象徵打散暑氣、驅走邪氣的羽毛工具。

  • **「團扇(團=圓、扇=風)」**則為中文詞彙,強調扇形與圓融之意,與東亞文化中的調和哲學相呼應。

團扇的魅力,不在於它是否高科技,而在於它讓我們重新感受「手工」與「季節」的溫度。即使在數位時代,我們依然被這項簡單卻富有意義的物品所吸引。

在日本,它依然被使用、被設計、被改造;在台灣,它或許正迎來文化再發現與再詮釋的契機

所以,當你下一次在旅途中拿起一把團扇時,請別只把它當作消暑小物——它可能正悄悄傳遞著跨越千年的文化微風


🏢 株式會社新潟Flexo(Niigata Flexo Co., Ltd.)

我們是一家位於日本新潟市的印刷公司,擁有豐富經驗與創意精神,致力於各種印刷需求的實現。

我們專注於細節,重視設計感與品質,為每位顧客提供量身打造的印刷解決方案。


🔗 快速連結

聯絡我們(Contact Form)
公司簡介(Company Profile)
業務範圍(Business Overview)


👕 ORiJi!原創商品製作中!

我們的 ORiJi!品牌持續推出超有型的T恤與客製化商品,
歡迎到 Instagram 查看我們的最新作品!

新潟フレキソインスタグラムのバナー

👉 查看 Instagram


🔹 相關文章推薦

想更深入了解日本的印刷文化與歷史?
歡迎閱讀以下文章:

墨的歷史與文化|從中國書法到日本美學,探索「黑色藝術」的千年傳承

傳票為什麼至今仍被使用?從手寫到複寫紙的演變與未來

什麼是日本的 Nobori 旗幟?從武士戰場到拉麵店的視覺傳奇

🔹 想看更多嗎?
以下是日文原文內容,有興趣的話也歡迎閱讀看看喔:

墨とは何か?中国・日本の“黒の文化”と書の美を支えたインクの歴史|新潟の印刷会社が解説

和紙とは?歴史・洋紙との違い・印刷との関係と現代の活用法まで新潟の印刷会社が徹底解説!

情報に色がついた日|昭和のカラー印刷とカラーテレビ、どっちが先だった?印刷会社が話す

浮世絵とインクの関係|多色刷り・印刷技法・西洋への影響を新潟の印刷会社が徹底解説!

なぜ“ピンク”はCMYKで作れない?印刷でくすむ理由と対処法を徹底解説

木簡・竹簡とは?意味・違い・歴史・作り方・現代での活用まで完全解説|新潟の印刷会社が徹底解説